行业主管狠抓认证质量,万家企业面临资质危机

2012-07-05    来源:中国标准网院
  今年4月,有媒体先后刊登了题为《没有买不来的认证》和《认证大国为何是质检小国》的文章,反映了一些认证机构“交钱办证”、一些企业或客户“花钱买证”以及认证、检测市场中的一些问题,直指认证行业中存在的认证活动不规范和认证的质量问题。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认证行为的客观、真实、独立和公正,影响着消费者和社会对认证的信任。
  自2011年9月1日《认证机构管理办法》正式发布至今,国家质检总局、国家认监委及各省、市、区县在内的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认证领域所存在的问题,从政策法规、行业监管、执法检查等多方面强化管理,对认证机构及认证从业人员的认证质量风险识别、认证质量风险排查、认证质量风险防范等方面也提出了规范要求。
  行业主管部门从各方面加强对认证机构及获证企业的监管。首先加强全国认证监督联网工作,建立健全相关的认证信息系统,并利用系统对证书信息进行核对,从而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;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网格化的监督检查,先后在河北涿州、重庆、山东青岛、江苏高淳、广东深圳等5个地区检查认证机构的认证有效性,对72家认证机构发证的501家获证企业进行检查。针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,认证机构也纷纷自查自纠,暂停撤销相当比例的管理不规范、获证动机不纯、体系存在严重不符合等情况的客户证书,以维护认证公信力。而获证企业的证书一旦被撤销,一年内将不再具有申请获证的资格,其认证证书和标志亦无法使用,此举将直接影响企业其他资质及市场,从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。因此,不仅仅认证机构需提高规范认证的意识,获证组织同样也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危机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