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,这项重要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公布实施,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。
食品营养标签“向消费者提供规范的食品营养信息”,公众可以借助标签直观了解食品营养成分、特征,据此安排不同的营业摄入,进而选择不同的食品。应该说,这是对食品信息的一种细化、完善——以前的食品信息偏重安全,现在的信息兼顾安全、营养,这说明食品监管正全方位迈进步伐。
但是,营养标签的意义也不便夸大。“食品安全”与“食品营养”是两个概念,一个是确保食品无毒无害,让人吃得不出事,一个是确保食品营养信息为人所知,以此指导人吃得更健康。譬如,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监管的范畴,对各类添加剂的含量限定是确保食品安全,添加剂本身不是一种营养。蛋白质、脂肪的含量,这就可以通过营养标签给予信息指示,除了少数需要管制的特殊营养外,常规营养及含量只会交给消费者自主选择,有人会远离脂肪含量高的食品,有人则无惧,而这与食品安全就没有直接关系。尽管营养标签体现食品监管正全方位迈进,但这并不等于“安全监管”得到加强。
营养标签是一种信息,标签制度是一种信息管理,它有着比安全监管更高的目标,但并非安全监管的直接递进。毕竟,人先有饮食安全的需要,其次才有饮食健康的需要,在无毒无害的前提下,人们才会希望吃得营养均衡。但回头想想,安全监管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,营养标签的意义又何以体现? 一个问题奶粉可以明确标注蛋白质含量,但这蛋白质里又有多少是三聚氰胺呢?
有专家分析,一旦营养标签制度强制推行,企业就必须检测、标注出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含量,有意隐瞒、省略营养成分就涉嫌违法,如此,食品生产就得被迫朝着精细化、规范化的方向发展。间接上,这是有助于安全监管的,因为通过信息的细化,食品监管就可以进一步实现源头管理,信息追溯方便了责任追溯。但是,企业标注的营养信息是否真实,直接决定了营养标签是否有助于安全监管。安全监管的一大困扰就在于,食品检测已经跟不上食品标准,确保无毒无害的检测已是差强人意。营养检测能多大程度上真实,甚至有助于安全监管,而且检测、标准是由企业自己完成?
专家确信营养标签可以倒逼企业优化自己的检测技术,但我们以为,一个无法或者不愿意检测出三聚氰胺的技术,同样可以把营业成分满满地写在包装上。营养标签制度既然是更高的目标,就必然以首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为前提。简言之,安全监管不会因营养标签而强化,反倒是后者的前提。
我们不否认营养标签的作用,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,需要推行。但是,在提及营养标签的作用时,应避免夸大其词。在企业自律、行政监管强化的互相作用下,食品安全才成为可能,营养标签才是有用的信息。